南昌工程学院着力打造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
来源:在职研究生招生联展网
时间:2022-04-25
南昌工程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坚持突出育人功能、学科特色、实践创新、共建共享、行业导向,促进人才培养、内涵提升、链链融合、校企合作、区域发展,构建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新模式,有力推进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在水利电力、土木建筑、电子信息等行业企业建立全国示范性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行业企业与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1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涉及水利工程、电气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覆盖土木水利、电子信息、管理科学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为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载体和创新载体。
突出育人功能,促进人才培养。学校坚持把育人作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价值导向,把基地实践锻炼作为人才培养链的重要一环,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自2018年起,相继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23个管理制度,设置6个实践教学学分,要求每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1年以上的专业实践,从基地中为每名专业硕士研究生遴选配备1名校外指导教师,每年安排300余人次研究生到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近三年,完成省级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项目12项,获得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三位,职业匹配度80%以上。
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内涵提升。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引领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不断推进内涵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水利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特色优势学科,在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江西武大扬帆科技有限公司等18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南昌工程学院——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获批为江西省研究生工作站,全面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知名度。水利工程和电气工程学科入选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获批为“十四五”博士学位立项规划建设单位,新增智慧水利、智能电网本科专业并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努力打造本硕融通、理论实践互通、产学研贯通的一体化平台。
突出创新实践,促进链链融合。学校坚持把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摆在重要位置,注重发挥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实践功能,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依托联合培养基地,召开实践基地建设交流会,师生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创新项目申报和科技联合攻关。近五年,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6篇,主持省级创新培养基金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50余篇),19支队伍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获得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80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获评为国家优秀实践团队。同时,校外导师通过企业科研项目吸纳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育、实践创新、论文设计、开题答辩等重点工作。此外,特聘江西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多名企业高层次人才为“产教融合”专项计划研究生导师,并担任研究生第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培养,搭建起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桥梁,实现人才、科技成果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无缝对接。
突出共建共享,促进校企合作。学校坚持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原则,深入推进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载体共建、资源共享。先后投入80余万元专项资金,选派硕士研究生导师50余人次,增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套,购置教材书籍400余册,与依托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大大改善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条件。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拓展人才互派挂职、科技成果转化等校企合作空间,共同完成《雅中直流接入后江西电网暂态稳定水平研究》等科技项目近百项,形成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的良好发展格局。
突出行业导向,促进区域发展。学校坚持围绕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攻克行业企业技术难题,助力我省产业链建设。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与企业协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倾力解决企业在产供销运环节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行业企业生产效率。依托联合培养基地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0余个,其中《基于电量灰色关联性及因果校验的线变关系辨识方法》等研究成果在国网江西电力公司、分宜电厂等企业应用,模型准确率达到90%以上,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院:赵岳娜)